精彩回顾冰寒针对痘印的护肤品开发
10月15日,由深圳国际大健康美丽产业博览会主办,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指导,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养颜产业分会协办,乐美达生物赞助支持,《中国美容医学》杂志战略支持的“首届轻医美发展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9号馆圆满落下帷幕。
以下为中国知名护肤专家冰寒老师的演讲实录: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从事痤疮研究七年,对痤疮有所了解。曾经翻译过一些书,自己也写了一点书,年开始发起免费护肤运动,年建立了第一个私人的非营利实验室来做一些研究。今天我将从痤疮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些产品开发的内容。
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同仁,有多少人是负责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有多少人是负责采购的?那么可能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管理人员吗?因为这涉及到我自己需要讲多少深入。在座有五分之一的人是做研发这一块的。
首先讲一下痤疮的炎症,痤疮认为它是炎症贯穿始终的疾病,在肉眼看不到疤痕它就已经产生了炎症。左侧的左边是以闭口粉刺为主的轻度痤疮,虽然我们肉眼看是白白的,但是内部已经有炎症的产生。炎症的进展以及毛囊里面,粉刺是一个特征性的结构,如果没有粉刺,这个人脸上起了疙瘩都不能叫做痤疮。粉刺内部一定是有一个特殊性结构叫角栓,角栓一旦在毛囊里面形成就不会消失,除非你挤出来,或者我们免疫系统动用相应过程把它溶解掉,不然它就不会消失脱落,它就会一直在这个地方对皮肤形成压迫,然后繁殖,让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
当它不能够对皮肤耐受的时候,免疫系统实在受不了,就会启动更严重的过程就是化脓,这就是有白细胞过来,把这些东西吞噬掉、清除掉,免疫细胞把它清除掉之后自己就会死亡。这个过程就像打仗,免疫系统相当于我们的卫士,把外来的东西清除掉,就发生了战争,战争一定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于是再进一步到左边后续的发展,如果没有清除干净就会形成囊肿或者结节,清除干净就是浓液排掉了,疤痕会存在一段时间。
清除掉之后,这就是痘印产生的过程,这张图显示两个过程,第一张图在痘印的启动期、高潮期和消退期,高潮期皮肤非常红,可能会化脓,逐渐消退过程中发红逐渐减少,炎症导致的后果之一是黑色素合成系统的启动,黑色素是我们天然防晒的。它在炎症和紫外线等等刺激之下,就会启动黑色素合成,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机制,我个人认为是完全净化的结果,炎症损伤之后组织是非常脆弱的时候,就需要保护,这时候黑色素系统启动了,来保护组织细胞不受到阳光过多侵害。虽然不好看会发黑,但是对我们自己是一个好的状态。
随着黑色素的沉着,炎症会逐渐消退,就是绿色的这根线,红色消退了,但是黑色起来了,最近更加消退,随着时间推移,黑色素会逐渐脱落,这个前提是防晒做好了。
了解这些基本原因,这对我们产品开发、选择和使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里面黑色素沉着在皮肤学上有一个专有的名字叫做炎症后色素沉着,这个炎症后色素沉着是非常讨厌,非常难以处理的色素。
这是三张典型的照片,左边这个是正中的红色痘印,发红,小照片是一个过渡阶段,右边是已经大部分变成黑色,已经开始进行黑色素的沉着了,这几个关键的节点一定要把握。最好的方法是怎样,让红色不要出现,这是祛痘,我们怎么样防止粉刺的产生,粉刺清除之后如何防止粉刺的产生,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今天的话题是痘印。
红色出现之后我们怎么样让红色尽快消失让黑色不产生,黑色产生之后我们又该如何护理?我们主要讲后面两个阶段。
红色阶段简单来说,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红色阶段极早的抑制和消除掉,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黑色的产生,就是红色痘印和黑色痘印的区分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红色痘印,我们有四个修复的目标以及相应手段,我画了一张总结图。第一个目标是抑制炎症,第二个目标是加速愈合,加速愈合是因为在痘印发展过程中,皮肤屏障也好,或者真皮机制也好,或者血管也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第三个是防止色沉,不可避免会受到日光、内分泌、摩擦等等影响,所以要防止色沉。第四个是防止痘痘的复发,有时候炎症还有一些残存,不注意护理的话,可能会在这个地方重新长出痘痘来。
甘草类是最常见的,还有茶叶类,对于炎症,或者控制油脂的分泌。很可惜,绿茶在日化产品用的不多,但是在专业渠道,我今天在展馆里面看到,很多是做轻医美诊所,我觉得在专业场合是值得去开发的,绿茶很便宜,在黔南以南是随处可见的。
洋甘菊最好是在德国和意大利,中国洋甘菊产量也不低,三七是云南本地的产物,我上个月刚刚在云南,然后了解到三七的研究进展,三七里面有和人参类似的皂苷,但是生物发酵技术可以把一些活性不太高的皂苷转化为活性非常高的皂苷,然后抗炎效果特别好,应该说传统植物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是一个新的产物,后面我们实验室会做测试,看看结果怎么样。
还有柳兰,这是国内不太受重视的,但是我们有一位成都的向老师做了研究。水杨苷我建议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wangcaixing.com/dyhl/16586.html